1:为何台积电能成为市场宠儿?
台积电能成为市场宠儿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:台积电是一家芯片代工厂。这是因为芯片制造是越来越精密的。在之前《AMD和英特尔的爱恨情仇》的视频中,我们有讲过芯片制程,10纳米、5纳米都是很先进的制程,制程越小芯片性能越高,但制造工艺越复杂。
复杂工艺需要代工厂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。如果要一家公司在芯片设计上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,又同时在制造工艺投入大量资金研发,那制造芯片的成本就会很高。芯片行业有个术语叫良率,可以理解为芯片产品制造的合格率。如果制造工艺不过关,良率就会低。如果良率低,那么制造成本就会高。所以,现在大部分的芯片公司都专心做芯片设计,把生产交给代工厂。而在代工厂之中,台积电的制程工艺最先进。
2:台积电从0-1的发展
台积电发展之初非常困难。之所以能发展起来,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个人。他就是台积电的创始人Morris Chang张忠谋先生。在1976年,张忠谋担任德州仪器集团副总裁的时候就曾经提议,成立一家公司生产客户所设计的芯片。可是,提议并没有被德州仪器采纳。在当时的半导体产业,的确有一些晶圆代工的需求。因为当时大部分公司都是走垂直整合制造模式,也就是从设计到生产都是自己一手包办的模式。这就导致一些芯片设计公司很难找到能为自己服务的代工厂。因为这些垂直整合制造商会率先将产能给自己公司的产品,而给到芯片设计公司的产能极度不稳定。另外,还有就是技术被抄袭的风险。
刚好这个时代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,并到了产业升级阶段。芯片制造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,而当时美国、日本在芯片的研发和设计上领先世界。要进入这个俱乐部,发展晶圆代工是明智选择。这和张忠谋的远见不谋而和,他认为未来将会有很多芯片设计公司诞生,而这些芯片设计公司的出现,将会带动晶圆代工的需求。你看,又是一个时代的呼唤,和个人愿景所契合的故事。于是,张忠谋1985年回到台湾,开启了晶圆代工的峥嵘岁月。
可是,首先第一个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。当时的计划的确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,但是张忠谋不希望台积电变成体制内企业。因为这样会降低企业运营效率。所以,从设计上就将政府的持股比例设置在48.3%,剩下的部分通过招募民间资本来筹集。这就是问题所在了。晶圆代工厂的建设非常非常庞大,而当时芯片设计公司数量并不多,市场需求在很多人眼中都不是确定的。整个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。
张忠谋亲自出马联系各大半导体公司谈合作。当中,只有英特尔和德州仪器表示有兴趣。可是,经过几次洽谈后,这两家公司就打退堂鼓了。原因是当时正值1986年左右,美国与日本的半导体贸易战正打得白热化。他们哪里有心情顾及这笔不知道能否赚钱的小买卖。
最后,台积电只能选择与飞利浦合作。当初台积电还是有点嫌弃飞利浦的。因为飞利浦的芯片技术并不是很领先。但是,后来考虑到飞利浦有很多专利,可以免除专利上的授权,而且又有跨国公司的经营经验。飞利浦那边也有自己的算盘。当时,内地刚好是改革开放之初,日后可能大有作为。进入台湾地区正好是扩展整个亚洲市场的第一步。相得益彰,最后两家公司握手签约。
这样就差不多折腾了两年。台积电最后在1987年2月正式成立。然后,台积电又迎来第二大难题。那就是没订单和专业经理人。张忠谋在一开始就想打造一个专业国际性的公司,所以在公司的架构是套用国外公司的结构,例如在财务以及制造体系上是参照飞利浦,而人事制度是采用德仪的架构。理想中的目标客户是摩托罗拉和英特尔这些大公司,聘请外籍人士做专业经理人也自然是初衷。
可是,公司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。另外就是订单,当时台积电的晶圆制程使用的是1.5微米。当时,这个制程比较适合国际大厂的要求,而本地企业大多数用不上。可是,国际大厂又不敢向台积电下单。因为当时并没有ISO制度这样的质量管理认证系统来保证工厂的出品质量。大厂怎么会给一家新设立的工厂订单呢?
面对逆境,张忠谋再次亲自下场带领团队做专业经理人。最终才得到一家叫阿尔特拉公司的订单。这家公司是一家在美国加州的芯片公司,后来在2015年被英特尔收购。这样台积电才能继续经营。要打破这个困局,台积电需要权威的背书 - 那就是英特尔的订单。得到英特尔的订单,是生产质量达到国际大厂标准的重要标志。
到了1991年,台积电终于迎来了转折时刻。当时,英特尔正在找寻海外代工厂,而英特尔的管理层与张忠谋也有交情。最后同意让台积电代工一部分的产品,但是要先过英特尔的生产质量管理测试。于是,台积电再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通过测试。
从87年92年,足足又折腾了5年时间,台积电的业务才逐渐走上正轨。从90年代到现在,台积电又经历过三次经济泡沫洗礼,那么究竟他在后面的路是怎么走的? 台积电的管理层又如何在重要节点上作出正确决定?我们下期聊!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视频,记得给我们关注,分享,点赞哦!我们下期见!
下期预告
1.台积电未来怎么走? 2.管理层如何在重要节点上作出正确决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