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視頻,我們說到了英特爾和AMD之間的愛恨情仇,要知道,在當時英特爾已經壟斷了CPU市場,其他CPU品牌都被打壓的逐漸消失,只有當時市場老二AMD勉強生存。然而時過境遷,現如今,從市值的角度來看,AMD終于超越了英特爾。截止今年的5月3日。AMD的市值高達1萬億人民幣,而英特爾卻只有8500億。要知道在2014年,英特爾的市值和今天差不多,而AMD當年市值卻只有今天的4%左右。(AMD:1萬億元 英特爾8500億元)那麼AMD是如何趕上來的?近年,英特爾又遇到什麼問題?
AMD的第一次成功追趕
AMD的第一次成功追趕發生在2005年。不過,成功的苗頭是出現在1997年。當時AMD主要用了兩招。第一是通過收購提升自身技術,並且繼續投入研發追趕;第二是搶先在英特爾出新產品前推出自己的產品,希望能提早佔據市場。
1997年,AMD搶先于英特爾,推出處理器。當時,AMD是4月推出K6處理器,而英特爾是5月發布奔騰II代處理器。
這次AMD 不僅成功的在英特爾之前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,而且大部分性能表現接近于奔騰 II,只有在浮點運算方面性能較差。不過,由于K6定價較低,市場反應還算是不錯。
如果說97年給了AMD希望,那麼到了99年,AMD就真的迎來了歷史的轉折點。這一年,AMD推出了第一款 K7 速龍處理器,也是第一款頻率高達1兆赫的處理器,而且又比英特爾早推出同類產品。這是AMD 首次在微架構與制程技術上超越英特爾同期產品,同時也讓 AMD 創下單季營收 10 億美元的紀錄。
速龍的推出非常的成功,成為了當時世界上處理速度最快的x86 處理器。從99年到02年年初之間,其他新版本的速龍處理器也都能保持領先的競爭力,幾乎是在各個方面打敗了英特爾的奔騰 III處理器。即使是到了奔騰 4處理器的年代,在某些方面的性能,速龍處理器也不相伯仲。這個時候,AMD才是真正意義上,通過自身研發的架構與英特爾形成正面對壘的競爭力。
到了2003年,AMD迎來了真正的勝利。當時,AMD推出了K8處理器速龍64,K8架構的核心是基于K7架構並引入AMD64指令集和處理器芯片內建存儲器控制器。
這裡順帶插一句,X86架構有分64位和32位。平常我們安裝軟件的時候可能都會留意到這個選擇差異。目前,我們裝的軟件大部分應該都是支持64位的。這是因為現在硬件都能支持。但在20年前,支持64位的CPU是領先的技術。
簡單來說,支持64位的CPU可以處理更多大量數據或運行大型程序,所以計算機性能也會有所提升。不過,影響計算機性能的還有CPU的時鐘速度、緩存大小、存儲器帶寬等因素。
AMD的K8之所以先進,還有另外一個原因,那就是存儲器控制器是內建于處理器,處理器和存儲器之間可以直接進行數據傳送,因此有更低的傳送延時和更快的回應速率。與之前K7架構和當時英特爾的處理器相比,K8擁有更佳的存儲器存取效能。
當時,英特爾曾大放厥詞:"桌面計算機目前並不需要64位處理器"。可是,在AMD推出速龍 64之後,英特爾就改口說"如果市場有需要,英特爾就會推出,目前內部還在觀察市場的需求狀況。"。你看,英特爾多尷尬。
除了個人計算機的CPU業務,服務器處理器方面,AMD也追上來了。之前AMD 對于服務器處理器市場的經驗非常不足。服務器處理器市場和個人計算機很不一樣,服務器基本都是企業和政府機構使用。價格不是這些客戶的首要考慮,穩定可靠才是。所以,AMD要進軍服務器市場,就要拿出高效能及高穩定性的產品。而且,還需要找服務器一線大廠願意背書。
AMD的運氣是真的非常好。當時,剛好服務器大廠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正陷入產品開發週期瓶頸,需要尋找突破點。當時,AMD K8 架構優異的表現成為了太陽計算機搶佔 x86 服務器市場的首選方案。太陽計算機提供反饋,填補了 AMD 所缺乏服務器市場的經驗,也提升了企業客戶對 AMD 服務器產品線的信心。加上AMD K8 處理器的皓龍系列在電能效率表現上更遠勝英特爾的至強系列,讓AMD成功打入服務器的處理器市場。
到了在2005年,AMD終于與英特爾平分處理器市場佔有率。聽到這,你會不會為逆襲的AMD感到一點欣慰?可惜,在2006年英特爾又重新反超。
姜當然是老的辣。英特爾也不是吃素的,什麼都不幹等著被趕超。被AMD追上後,英特爾推出了一種叫鐘擺策略的研發方式,以產品實力來回應AMD的挑戰。
要提升CPU的性能有兩類方法。第一年英特爾發力在A方法:提升制程;第二年發力在B方法:優化CPU結構。
在談論CPU的時候,我們經常聽到14納米、10納米、5納米。這個納米指的就是CPU的制程大小。制程的尺寸越小,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就越多。晶體管是芯片的工作單位。相同面積內可以容納更多的工作單位,自然會提高芯片的性能
優化CPU的架構方法有4、5個那麼多。這裡就舉三個例子。第一,提高時鐘頻率:英特爾的第十代酷叡處理器,時鐘頻率最高可達5.3兆赫,比前一代處理器提高了0.3兆赫。這意味著處理器能夠更快地執行指令,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。
第二,可以增加核心數量。16個核心一般會比12個核心能同時執行更多指令。第三,優化架構設計。例如,蘋果的M1芯片採用了統一的存儲器架構,使得CPU和GPU可以共享同一塊存儲器,提升數據在CPU和GPU之間的傳輸速度,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整體性能。
英特爾這種的研發迭代產品方式非常有效,又把追上的AMD拋離在後。
與此同時,AMD的好運似乎用完了。由于AMD也想要拿下GPU這個市場,于是花巨資收購當時有名的GPU公司ATI。可是, AMD低估了整合ATI所需的時間和內部資源。導致新產品推出一再延期。沒新產品,那麼銷售自然不好。銷售不好,現金流緊張。AMD很快就陷入了財務困境。迫于無奈,AMD只能在2009年將自己的晶圓廠出售。這家被出售的晶圓廠就是現在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,而AMD從此變成無廠半導體公司 。
從那時候,AMD一蹶不振,一直到2014年原 COO 蘇姿豐博士接任 CEO後起色,產品發展路線圖才逐漸清晰。AMD的股價止跌,並逐步上升都是2014年後的事情。
“殺不死你的,會讓你更強大”。雖然當年收購ATI後陷入財困,但是到了近年,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,對GPU的需求猛增,造就了AMD再次快速發展的新機遇。
當年,AMD被迫出售晶圓代工廠其實也是因禍得福。因為脫離了代工廠,AMD可以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在芯片的研發和設計上。至于制造,既可以和格羅方德合作,也可以和台積電合作。隨著半導體制成越來越小,這樣的優勢就非常顯著。因為制成越小,生產技術和工藝越復雜。研發費用是幾何級數上漲。然而,AMD並不需要承擔如此高昂的研發費用。
反過來看英特爾,近年來CPU的性能提升非常緩慢。這是因為英特爾的商業模式是從研發到制造都自己來,而英特爾的代工廠並沒有能跟上台積電的研發節奏,從而導致英特爾CPU制程遲遲不能更新換代。制程落後的結果就是CPU的性能提升緩慢。蘋果公司實在忍受不了,才自行研發M系列CPU給自家的蘋果計算機使用。
現在,AMD的CPU性能又趕上了英特爾。這次的成功其實不單單是AMD的成功,而是芯片行業新商業模式的成功。這個模式是AMD設計和台積電制造的合作模式,贏了英特爾的整合模式。
由此,我們也可以知道未來整個芯片產業的方向 - 那就是走向高度分工。唯有透過分工的模式才可以更有效率地降低成本,和失敗的風險,最終提高資本回報率。
好了,本期視頻就要接近尾聲了,下期我們將會和大家說一說英偉達的故事。
如果你喜歡我們的視頻,記得給我們分享、關注、點贊哦!我們下期見!
風險及免責聲明:
1. 學堂內容僅為作者的觀點,供參考之用,並不代表直達國際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(“直達國際”)的觀點;
2. 學堂的內容和觀點並不構成任何要約、遊說或推介購買或出售任何投資,也不應用作任何投資決策或其他決策的依據。以上內容所提及的任何產品、事件均不構成投資建議;同時學堂的信息未考慮您的個人目標,財務狀況和需求。因此,您需要考慮這些產品是否符合您的目標、財務狀況和需求,請您在做出任何金融產品相關的交易決定之前考慮相關的風險。
3. 本公司有權利更正本網站的信息,並且不保證在本網站上見到的信息是準確的、完整的或最新的。本公司(及其董事、管理人員、代理人、子公司、員工、代表、繼承人和受讓人)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您或任何第三方的以下損失負責:
- 任何因本網站內容的不完整、不準確、錯誤、遺漏、誤報、不可用或中斷或任何信息傳遞延誤所引致的成本、費用、損失或損害;
- 您與本網站內容有關的任何特殊的、直接的、間接的或後果性的損失或損害,包括但不限于收入、利潤、業務、數據的損失,無論基于合同、侵權、法規或其他原因。
Copyright 2023 直達國際 版權所有